副食品
戒夜奶
拼圖
教養
產後瘦身
積木
親子共讀
親子餐廳
貼紙書
追奶

不要覺得小孩都不懂

像是去年大選時,我們在朋友家看開票,孩子看著我們的情緒起伏,從為什麼有選舉、為什麼選舉很重要,一一探問我們每個人的投票選擇和理由。確實,和六歲的孩子討論政治不是那麼容易,需要花點時間將抽象的概念,轉化

像是去年大選時,我們在朋友家看開票,孩子看著我們的情緒起伏,從為什麼有選舉、為什麼選舉很重要,一一探問我們每個人的投票選擇和理由。確實,和六歲的孩子討論政治不是那麼容易,需要花點時間將抽象的概念,轉化成他心智能理解的語言和解釋磁力共振中心。 後來有段時間,孩子經常詢問我們選舉結果,反覆溫習開票那夜和我們討論的課題。每次回答孩子的問題時,我們重視的不是一問一答的互動裡,他學習到哪些新的知識,我們想要告訴孩子,爸媽和他一樣,認真的看待日常生活裡他拋出的問題。 6歲的孩子,不需要正確的了解台灣的選舉制度,重要的是,他經歷了民主的第一堂課,知道投票選舉是每個公民的權利。重要的是,他對於生活的世界有探索的慾望,作為父母,我們可以做的是鼓勵他、陪伴他,提供能力所及的協助,而不是用輕忽和草率的態度,以「小孩子不懂」或是「小孩子不用知道這個」的回應敷衍了事,澆熄他們的熱情。我們能努力的是協助孩子一直保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。 只能量化的學習成果? 我們生活在一個太習慣考試的社會,相信考試是評量學習成果最快速、有效的工具,大大小小的考試,包括正式考試前的模擬考、複習考。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挫折、獲得的啟發、得到的快樂、發展的策略,都沒有辦法被反映在考試卷上的數字成績。 有趣的是,當素養這個新概念被拋出來時,我們想像的還是一套結構化的方式學習素養,要有具體的學習目標、操作流程,甚至是評量成效的學習單。反映的仍然是大人中心的思維,框架孩子需要的知識、態度和技能myob 課程。 素養,從父母的進化開始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,成長過程中的知識學習奠基於大量的背誦、反覆的操作練習,我們(沒有選擇的)相信人生的價值取決於亮麗的學歷和專業高薪的工作。儘管,大多的我們對於這些狹隘的人生目標有所批判,反思受教求學過程裡的痛苦經驗,但卻難以想像常規以外的實踐,如何可能? 素養的精神,包含我們對全人的想像,希冀能擺脫文憑主義社會對於知識追求的窄化,但在講求績效、(看得見的)成果和(量化)表現的台灣社會,素養能力仍被視為預測孩子學業成就甚至是成功人生的指標。 面對抽象、沒有操作定義的素養概念,大多數的父母覺得手足無措,在對於素養是什麼,該怎麼學習素養的熱烈討論裡,我們似乎都將焦點放在孩子的身上。 但很關鍵的,素養不只是孩子該具備的核心與基本能力,在考試文化長大下的我輩父母,我們是不是也能在過程中,轉化慣習的心智想法,是不是能擺脫升學導向的緊箍咒,和孩子一起邁向更自由的教育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