副食品
戒夜奶
拼圖
教養
產後瘦身
積木
親子共讀
親子餐廳
貼紙書
追奶

爸爸常陪玩的這類遊戲,有助孩子自我控制

爸爸、媽媽帶孩子的方法有什麼不同呢?橫跨40年的研究發現,常跟爸爸一起玩的孩子,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好。爸爸的教養中,藏著什麼秘密?

爸爸、媽媽帶孩子的方法有什麼不同呢?橫跨40年的研究發現,常跟爸爸一起玩的孩子,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好。爸爸的教養中,藏著什麼秘密? 孩子跟爸爸、還是跟媽媽在一起玩時,有什麼不一樣?又會造成什麼結果呢除甲醛? 長久以來,許多研究都證實,大人愈常陪孩子玩,愈能增進孩子的認知、溝通與社交等發展。不過,因為陪孩子的人多是媽媽,所以這些研究接觸的對象較多是媽媽,不常特別把爸爸跟媽媽帶小孩的狀況區分來看。為了瞭解爸爸跟媽媽帶孩子方式的不同與影響,英國劍橋大學教育系與樂高基金會合作,試圖解開這個謎題。 這個計畫回溯從1977年到2017年,分別在歐洲與北美進行的78份研究,找出原始資料,重新釐清爸爸跟媽媽在孩子滿3歲以前,一起玩的頻率,分別跟孩子一起做哪些事,還有這些孩子之後幾年的發展滅床蝨價錢。 結果發現,爸爸比較常跟孩子玩肢體動作較多、較耗體能的活動。像是搔癢、追趕、捉迷藏、攀爬、玩球等。而且這些孩子往後上學時的情感控制比較好,過動的狀況比較少,也比較沒有情緒或行為問題,比較能控制想要攻擊的衝動或暴力行為,在遇到跟同學意見不合時,比較不會動口動手。 媽媽也可陪玩肢體活動 進行研究的劍橋大學教授雷查丹尼(Paul Ramchandani)解釋,這些肢體活動創造了好玩又刺激的情境。在這些情境中,剛好需要孩子練習自我控制。例如,不能太忘情尖叫,動手時也要小心力道,不能傷到人。如果遇到跌倒、跟別人碰撞、比賽時,還要練習面對身體可能受傷、疼痛,情緒高張,學習讓心情平靜下來,跟對方和平共處。肢體活動的人際互動多,比較多可以勇敢探索環境的機會,也刺激與訓練了不同的肌肉與溝通、自我控制的機能,並且讓孩子適時發洩。而且,這些情境可能會重複出現,孩子即使剛開始時不擅長面對或因應,也有機會可以愈練愈好抽濕機乾衣。 不過,這並不代表只有媽媽帶的孩子,就會比較吃虧。因為三歲以下的孩子,肢體活動不會太劇烈,也不需要太困難的體育技能。簡單到像是把孩子舉高、孩子躺著或坐著時拉他們的手腳玩、一起伸展、做體操、追在他們後面跑,都可以達成這些目標,對媽媽們應該不會太挑戰。 比較可惜的是,研究發現,在孩子上小學後,爸媽跟孩子一起進行這些體能活動的頻率就愈來愈少了,小孩常只在學校有較多肢體活動。 雷查丹尼也提醒,教養本來就是要一直隨著孩子的發展需要而改變,爸媽跟孩子也要常常跨出舒適圈。所以,媽媽也可以提醒自己,可以多陪孩子有這些不同的活動。 另外,父母還要留意,這些活動可能會有一些外在的危險因素,要多注意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