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為保障私隱,人物資料經修改。* 早前和一位家長談天,講到吃早餐的話題,她嘆氣地說小朋友多數沒胃口,只飲少少奶便夠。我好奇問那麼午、晚餐又如何,她坦白地說這個好少少,不過要大人餵才可以吃得完。 「已經k3 了⋯⋯」媽媽下意識搖搖頭說。 你聽到後會回應她什麼?對於一個K3的小孩午餐和晚餐均要人餵才可以完成,你內心會否立即跑出一個評價:「你咁樣唔係幫緊個小朋友,係害緊佢呀!」又或者想教導個媽媽:「佢唔食咪由佢囉,佢餓自然會食,小朋友就係恃住有人餵所以自己唔食嘢」之類的說話? 我聽到的時候,也很想judge(判斷)一番,但我突然想了解多少少,為什麼個媽媽好像明知有問題,但仍然這樣做? 我問:「你係咪有咩原因(唔記得自己係咪用『苦衷』一詞)要咁做?」 那媽媽突然覺得有人明白她似的,娓娓道出箇中原委。因為她不想孩子太瘦,「瘦」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。原來她奶奶經常拿她的小朋友跟叔仔的小朋友比較,經常讚叔仔的孩子肥美可愛,卻往往不欣賞這位媽媽的付出。每次見面,總有說話聽⋯⋯ 因此她唯有想孩子吃多一點,同時又知自己用的方法可能不對。 因為我沒有論斷她,所以我們成功地打開了話匣子,從如何幫助小朋友增肥,談到睡眠質素的重要,再談到烹飪的話題⋯⋯ 跟這位媽媽道別的時候,她臉上少了煩惱,多了寬容。 又令我想起另一位媽媽。那位媽媽有兩個年紀接近的小朋友,自己湊,沒有工人和長輩協助。為了應付煮飯及家頭細務,她唯有開電視給小朋友看。 給小朋友看電視,在現今社會,很容易受到批評。最多人說的就是: 「睇電視對小朋友眼睛唔好㗎!你想佢哋細細個帶眼鏡咩?!」 「睇電視會影響小朋友嘅專注力!好易出現ADHD㗎!依家小朋友咁多問題,就係有D家長成日比佢哋接觸電子產品!」 「我知!我知!」那媽媽表示她明白,她也擔心會產生問題,不過現實環境令她有點無奈,正所謂生活逼人。 但好少人會繼續聆聽或了解她在其他時間的「補救方法」。例如:她食飯的時間會關掉電視;她一完成手上工作便會和小朋友一起看書一起玩。星期六日會盡量和爸爸帶孩子們外出郊遊。她知道平日已經做得不足,所以假日希望「收復失地」。 「無咩人明白,身邊d人一聽到日日比小朋友睇電視就覺得我唔啱⋯⋯」那媽媽苦笑道。「唉⋯其實我覺得唔開心⋯」她嘆氣道。 在知識型又高要求的社會下,如何當一個「媽媽」,甚或如何當一個「稱職的媽媽」實在有很多聲音,這對女士們確是一個壓力。 或許我們都想為身邊朋友好,說出自己一些看法。但太快下一個評價,很容易傷害別人(以前我也試過,現在後悔了。)在作出判斷之前,嘗試叫自己聆聽更多、了解事情更多。 「聆聽」未必令事情立即有改變,但是它能夠幫助別人從不安、從困境中得到一些抒發,因為他們知道有人正在明白他們,之後可能令他們有更多正能量去解決問題。 所以,為媽媽加加愛,多一點聆聽!